“民心相通”进展慢,“一带一路”瓶颈不是资金,是人才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门户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筑梦空间

“民心相通”进展慢,“一带一路”瓶颈不是资金,是人才
一带一路 www.edailu.cn 2015-04-21 来源:一带一路·重庆经济合作中心    点击:2720次



俄罗斯族女孩在学习中文。“一带一路”构想需要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备受各方关注。欢呼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特别是不少学者提醒人们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所存在的地缘政治风险、战略安全风险以及文明冲突风险等。事实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最关键的不是是否存在风险,因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最关键的是由什么样的人实施的问题,面对风险。


有的人能够有效驾驭风险,险中求生,有的人则为风险所困,碌碌无为。正如毛泽东所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一带一路”这样的世纪工程,由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很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瓶颈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人才。


       “民心相通”滞后于其他“四通”


之所以说人才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瓶颈,从根本上是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所决定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中国更多向欧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重点,还是人才流向,也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每年有几十万大学生赴欧美发达国家留学,包括财政金融政策、经济发展思路、政治文化思潮、社会舆论倾向也都受到西方国家更大的影响。


中国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大大超过了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西方国家误以为是整个世界,对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基本情况都所知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如果不能迅速配备一大批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队伍,冒然对一个陌生区域投入巨大战略资源,将是危险的,我们很可能会吃亏的。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工程的展开,很多地方政府显示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然而,很多地方显然把重点锁定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跨国贸易和资金流通和相关政策沟通上,民心相通相对滞后,推进得速度要明显弱于其他“四通”。在没有对沿线国家国情有深入了解的人脉资源支持的情况下,贸然推进其他项目恐怕会遭遇很大的麻烦。


       “一带一路”人才的四个来源途径


因此,我们需要把“民心相通”放到首要的位置上。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依托大学、党校和行政学院等教学培养机构,迅速建立目标明确、机制完善、高效实用的“一带一路”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培养适应“一带一路”要求的一大批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整合内部资源。


作为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大国,在近年来“走出去”战略推动下,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部资源,包括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人脉资源等。然而,这些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以及各个系统之中,特别是受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人事、户籍管理制度限制,所有这些人力资源不能形成优化配置的规模优势,更无法实现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市场需要实现自由流动。甚至有些地方实行人才保护主义,为人才的自由流动设置种种障碍,无法实现中国内部资源的整合。


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一些真正熟悉“一带一路”的专业人才无法获得参与“一带一路”的机会,而一些项目、资源和机会被一些并不了解一带一路的单位和人员所垄断,严重制约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以大学为例,尽管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很多大学迅速建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机构和相关项目,但缺乏制度构建,并没有真正放宽视野,在人才流动上也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少”的问题,舆论造势倒是十分活跃,真正靠得住的扎实研究寥若晨星。


更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并非长期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专家活跃在舆论舞台上,搅动舆论一窝蜂地一哄而上,严重干扰了中央对该战略的谋划和判断,有可能引发战略失误的危险。显然,整合国内有限的人才资源,构建有利于真正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


二是转化社会资源。



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伟大构想,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一带一路”都属于“门外汉”或者“半路出家”。既然如此,要想真正对“一带一路”作出创造性的积极贡献,就需要埋下身来做扎扎实实的研究,既不要“抢跑”,也不要“妄议国事”。


从国家来说,需要建立将社会资源转为化“一带一路”战略性人才资源的体制机制,着眼于培养一大批投身“一带一路”的人才,将地方各级政府、中央各部委、军队系统、国有企业和大学等各路群豪聚集起来,为“一带一路”构想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是挖掘境外资源。


“一带一路”是新常态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挖掘境外其他沿线国家的人力资源,要在人力资源和人文交流上互联互通。


沿线国家有着复杂的国家和多样化的文明和文化,各自有其特色和优势,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存在着广阔的互补性。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更多强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吸纳境外人才资源上还存在明显不足,除了派出留学生学成归来参加经济社会建设外,直接吸纳其他国家人力资源方面还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一带一路”尽管是中国倡议提出的,但真正完成还需要汇聚天下英才,特别是一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才积极参与。


今后,中国应该在更多吸纳外国留学生、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甚至领导人才上多下工夫,特别是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吸引各方面人才纷至沓来的优良环境,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境外人才大军,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四是开发新兴资源。


“一带一路”是一项宏伟的世纪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实践可以借鉴,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开发新兴人力资源。


三十多年中国党和国家的对外开放的经验表明,一切工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有一支改革家队伍,取决于这支领导队伍有无强烈的改革进取精神和担当意识。


改革家善于在工作中抓住影响建设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要害问题,独辟蹊径,实现突破,在改革与发展中建功立业。


我们需要不拘一格开发、选拔和使用人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战略性新兴人才开发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群众期待入手,一心实干,干出成绩,做到不开空头支票,不搞形象工程,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在深入基层中接好地气、增强底气,有的放矢。


“一带一路”能否取得成功,最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发现、培养和产生一大批目光敏锐、思想开放和脚踏实地的拓荒者。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科研机构和文化团体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构想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一带一路”大学联盟、智库网络、人才基地等基础能力开发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征稿启事 | 摄影活动 | 图文故事 |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服务项目 | 技术合作 | 职业发展 | 理事会 | 关于我们 | 领导小组 |  项目报送备案 | 我要咨询 | 我要投诉

网站名称:一带一路门户网
主办单位: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行政中心: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26楼(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全国服务热线:13901152863(北京) 13308315638(重庆)
企业邮箱:edailu@163.com  464067221@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渝ICP备15000646号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备案号: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484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备案号:915001123223910402
技术支持:总部城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Copyrights©2014-2024 版权所有:一带一路门户网(重庆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有限公司)



中央机构网站
地方人大网站
相关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