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起“一带一路”,似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三,但这其中却充斥着不少误读。不能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们首先面临的第一大风险。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否则,“一带一路”将会被引向另一条不确定的路上去。据此,《国资报告》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李稻葵,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等多位专家学者,共论谁在误读“一带一路”?哪些方面正在被误读?希望消除误解,形成正论。
正论:中国并不是借此追求霸权。“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第三次对外开放”。1误读:“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贾康:这里有一个冷战思维的误区。不是非要争得你输我赢、你死我活。
李稻葵:以为中国要搞霸权主义了,要搞超级大国了,这是重大误读。以为我们要搞殖民地了,搞卫星国,这也不对。我们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扶持傀儡政府,不搞总督府。中国永远不称霸。
卢锋:这不是跟美国人对着干,可能有竞争,但这件事应该做,它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沿线国家利益,可能认识上有一些潜在的误区需要探讨。
魏建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第三次对外开放”。第一次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建立特区,第二次就是加入WTO,而第三次是建立在前两次基础上,层次、水平、质量、规模都更高的一次大开放。未来二三十年,我们可能都不会提出比这更大、更新的战略了。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石广生作为外经贸部部长,代表中国签署了入世议定书,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详解:“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并不追求霸权,其目标是实现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追求平等互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一些国家对此的种种误读,与其说是认识上的谬妄,不如说更能映射出他们自身的恐慌情绪:害怕削弱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经过阿富汗的贸易和能源通道的作用;害怕中国要野心勃勃地恢复汉唐和明初的盛世,建立“中国人主导下的亚洲秩序”,而将美国排除在外;害怕中国剑指全球海上霸权;害怕中国会在南海问题上态度更加强硬,认为中国会在印度洋地区对印度实施海上战略包围,并试图绕过马六甲海峡打造中国主导下的亚洲海上交通要道;害怕中国是在借“一带一路”推进“新殖民主义”,获取相关国家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还推断中国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民众福利,威胁相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当年,西方列强为了倾销自己的工业产品、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强行要求别国开放门户,否则便以武力相加。他们很难理解中国就是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一条互利共赢的道路。
这些对“一带一路”的误读缺少理论和事实根据,充满了扭曲、攻击和诬蔑的“负能量”,为避免不明真相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受“蛊惑”而影响正确决策,中国必须用国家层面的外交智慧和技巧化解矛盾。
其实,如果西方放下敌意和戒备,会发现“一带一路”对中国和全世界而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儿——这是一个视野非常开阔的宏伟战略,是中国的“第三次对外开放”。
“这不是中国一厢情愿、单方面的战略,而是‘一带一路’沿线、沿边所有国家的战略对接。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政策沟通、道路相通、资金融通,然后是货物畅通,最后做到人心互通。一定要强调‘国之交、民相亲、利相融、心相通’。”魏建国对《国资报告》记者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文件的发布,“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和行动方案有了清晰、系统的阐述,减少了外界的疑虑和误读。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日前发布的报告就关注到了“一带一路”对于国内经济的双重目的,一是提振中国经济,减缓下行压力;二是带动发展中国的西部和南部的不发达省份,改善中国内部经济的融合,促进东西部地区平衡增长。这基本符合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初衷。
正论:“一带一路”不是政府单方面短期战略,也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长期战略,需要企业、市场、民间的力量去发展。2误读:沾上“一带一路”就能快速赚钱。
卢锋:企业不要以为有“一带一路”了,就能赚钱,这肯定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是很危险的。
李稻葵:“一带一路”是持久战,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的大发展战略。
冷战思维下的世界格局是封锁隔绝、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不是互利共赢。
详解:谭雅玲对《国资报告》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关于“一带一路”的话题十分热乎,政策决策与市场感觉处于蓬勃激昂的状态中,尤其是面对资金充足的流动性过剩局面,更多的期待在于短期收益率与回报率,进而热议点在于机会与条件。其实从“一带一路”战略角度看,这是我国一个长远的规划,未来不仅将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甚至会一直延续到“十四五”规划之中,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结果。因此,市场与企业面对“一带一路”需要的是静心研究论证,合理涉足参与、积极进取行动,以各自优势与特性对接项目或参与合作。
李稻葵则通过《国资报告》提醒想要“走出去”的企业:“风险很大,我们认为国内成功一套,国外也应当成功,这不对。出去以后,风险非常多。而且虽然国外政府支持我们,但是国外利益相关者很多,社区的,教会的,部落的,不能说把政府搞定就行了,这是错误的。”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有时候调查研究不够,决策武断,靠大领导拍板,要不就是高层审批动作慢,这都不对,应该是央企按市场原则集体决策。”李稻葵说。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有些对中国比较了解,经济发展的体制、格局和中国比较接近。中国的企业家去那里投资,相对比较顺利。而其他国家短期内对中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宗教、文化、历史的原因对中国可能有误解。李稻葵认为,这些国家,我们急不得,也不应该着急。要慢慢的从文化上、理念上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中先增进了解,鼓励我们的居民去那里旅游,去那里学习,去那里访问,企业家去那里考察,条件成熟了再进行投资。
李稻葵说:“‘一带一路’需要发动市场的力量,我不认为中央政府,包括商务部或者发改委一家就能搞定‘一带一路’的投资基金和发展战略。真正的‘一带一路’发展必须靠企业家,结合各国的当地情况寻找商机和政府的政策配合,和政府融资的渠道相配合。这样一点一点的长期开发下去,靠企业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去发展。”
正论:不只是能源合作,更不是“抢资源”,而是绿色通道。3误读:“一带一路”就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既包括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同时也需要欧洲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市场先进理念,同时有繁荣的东北亚市场,比如日本、韩国,包括美国,这都是合作重点。
冷战思维下,企业的对外合作即便“情投意合”也难以成行。
详解: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确保稀缺性资源的战略安全,这种想法未免狭隘。
的确,丝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如黑金(石油、煤炭)、蓝金(天然气)等,但是这些国家不喜欢“一谈生意就是资源、能源”,它们不希望成为“骑士的马”。
比如说,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没有石油、天然气,要跟它们合作,冲着石油、天然气去恐怕会出问题。这两个国家都是山地国家,有充足的水资源,但是水的利用率不到10%。而我们的西北五省恰恰也是缺水的地方。所以,要去那个地方合作,战略设想不能聚焦在石油和天然气上,要聚焦到水上。
而且,能源领域的合作牵涉面广,还包括基建、环境等一系列行业。作为一条绿色的通道,“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合作共赢的精神也不允许企业只是攫取资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近日召开的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能源国际合作会议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重点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油气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来源: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