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湖南长沙,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落幕。赛场上,各国大学生享受着汉语带来的乐趣,而赛场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生们见证了中外教育合作带来的新变化。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交流和经贸往来一样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词。
增专业设学院,成立“大学联盟”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表示,“目前,在与我国建交国家中,仍有38个官方语种在我国还未开设相关教育专业”,这正反映了我国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面临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等复合型人才匮乏的局面。为此,在未来5年内,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语言专业种类将扩充至超过百种。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因“一带一路”变得日益紧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5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成立了俄罗斯中亚地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东南亚地质资源研究基地,开展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研究项目。
不局限于某一学术领域的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百余所中外大学“全方位”合作正在进行。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海内外高校发起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6所高校加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联盟为各国大学之间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开展全方位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也包括共同探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今年是巴基斯坦留学生纳兹如在华留学的第3个年头,他就读的石河子大学共有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留学生335人。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36943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而今后,这个群体中将出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面孔。3月末,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支柱型产业发展需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组建了“丝绸之路学院”,西北大学也设立中亚学院。这些新组建的带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学院,正依托学校学科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宗宪看来,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在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多接触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从中受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亚洲、转向中国,国外对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潜在需求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办学机构和97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冯宗宪认为,开展境外办学已成为中国高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