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一带一路”倡导国,另一边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两国的知名专家通过合作与交流,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挑战以及对于推进国际新秩序的深远影响,成为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3月18日,“一带一路:推进公正、包容的国际新秩序”研讨会暨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会议主要对“一带一路:推进公正、包容的国际新秩序”研究课题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这项课题是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共同开展完成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琦在作报告时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TPP的行为,而是能够形成与当前国际贸易投资秩序的互补和互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共创和共享发展机遇,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为区域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都有较大的增加,未来还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目前“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沿线部分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等。未来中国应发挥一个倡导者、贡献者和推动者的积极作用,逐步推进和提升区域贸易投资关系,促进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经济合作。
中方其他专家还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建议从亚投行、丝路基金、债券和股票市场,以及保险体系等多方面完善“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体系。此外,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能源合作和全球能源治理,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肖恩·米勒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经济、政治和战略三个方面的目标,从理论角度来说,中国可以从该倡议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他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一些担忧,他们担心更大的贸易逆差。同时,肖恩·米勒称,中国尚未令美国信服其能够遵守有关透明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发展标准。“一些国家想要看到中国犯错。但只要中国能证明其意图是好的,标准是高的,投资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有利可图的,那么就可以向世界证明,其应该获得与其他发达国家平等的地位”,肖恩·米勒说。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是非牟利无党派的美国两大智库之一,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博森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应该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这将体现中国的经济能力、融资能力等,也将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亚当·博森借用美国曾经帮助墨西哥和日本发展、但当前在国际上开展项目出现“迷失”的例子,建议中国不仅要在他国完成项目,更要提高当地人的能力,建立一种关系持续的发展路径。尤其要避免在基建项目中中途退出等,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乃至损失。
在关于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是转移国内落后产能的质疑方面,卢迈秘书长借用中国80年代农村改革时“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表达了中国将这种经验和技术、资金一起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同时是这项课题组的组长方晋表述了目前外界对“一带一路”战略有很多猜测的现实,中国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解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区域及世界经济增长,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产生深远和重要的影响。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发布会开始所讲的,对于“一带一路”,中美两国有各自的观点和侧重点,这也显示出互相交流的必要性,通过讨论,将有利于增加透明度、增强了解。
一带一路门户网www.edailu.cn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