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 一带一路 与绿色发展论坛—— 沙漠都江堰 到沙产业崛起”,在兰州大学逸夫生物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科院院士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伊朗农业与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贝赫鲁兹.安博普等,出席了论坛会议,共话协同创新之路,共商绿色发展大计。
在论坛会议上,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书面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伊朗农业与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贝赫鲁兹.安博鲁,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冯起等,作了主旨演讲;部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绿色发展,结合工作实际,作了发言交流。
27日,首届“ 一带一路 与绿色发展论坛, 沙漠都江堰 ——到沙产业崛起”将移师敦煌沙漠都江堰,在那里将继续召开专家座谈会暨举行“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 一带一路 与绿色发展论坛会址”的授牌仪式。
据了解,历尽数十年艰辛,工程浩大,曾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开凿挖运分洪河道13条,拉运沙石料一亿多立方米。生态治理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把吞蚀阳关危及敦煌的沙漠推后5.6公里,新增可利用水资源2000多立方米,为我国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修复创建了一个新模式。
“沙漠都江堰”工程疏导洪水、渗透洪水、过滤洪水、利用洪水,化害为利。挡住了沙漠东进的步伐,保护了敦煌。据“沙漠都江堰”负责人何延忠介绍,工程还曾分流特大洪灾泥石流,避免了毁灭性的灾难,使阳关古城消失的悲剧没有重演。
因地制宜,以害治害、化害为利的荒漠化治理思路,与当今社会高度重视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相契合,“沙漠都江堰”负责人何延忠也因其治水防沙功勋被誉为 “沙漠渔夫”。
沙漠都江堰”探索出依托民间力量解决沙害水患的生态治理模式。然而,敦煌地区生态极其脆弱,稍有松懈,沙丘就会撕开“沙漠都江堰”的防线乘虚而入。“沙漠都江堰”负责人何延忠等人担心的是,这种结局正在逼近,分析其原因,一是治沙需要持续投入,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粮弹将尽”,独木难支,难以为继。沙漠都江堰工程是甘肃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之作,利用黏土固沙、石堤阻沙、生物防沙形成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的三道屏障。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速荒漠化治理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需总结“沙漠都江堰”的经验,解决下一步运转维护难题,并逐步推广。
据介绍,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承办单位是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敦煌飞天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沙漠都江堰院士工作站、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一带一路门户网
推进“一带一路”咨询委员会
办公地址:重庆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15楼
服务电话:023-63895861 63897136
企业邮箱:edailu@edailu.cn
门户网站:http://www.edailu.cn